5G+AI智慧城市应用尚处初期 数据和算力只是“基本功”
  在重构“城市大脑”的过程中,5G凭借着超高速率、超低时延、超大连接特性推动基础设施紧密耦合,人工智能通过特定算法全面采集整合信息,形成纷繁庞杂的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……这些新兴技术盘活垂直行业生态,逐步成长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毛细血管。技术的发展如何赋能智慧城市发展?仍需要进行哪些突破?
5年为一个契机
  算法、芯片、人才等还需突破
  5G是基于人工智能打造的最新移动通信系统,智慧城市是5G+AI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,对此如何理解?
  我们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,希望城市更智能,像人一样能够加以思考、再加以运算。为什么我说智慧城市是5G+AI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,因为在智慧城市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融合了这两者,比如车联网、智慧路灯、智慧水务、智能机器人、智能冰箱等。不应该用割裂的视角来理解智慧城市,只要生活在城市当中,把人的大脑中智能思考的东西用在机器上,我们生活的地方就会变成一个智慧化的城市。
  目前5G+AI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?
  从2019年5G的商用元年来看,很多产品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,城市生活中涌现出的智能机器人、车联网、智慧路灯、智慧交通等,都是人工智能发展初期的服务和产品,企业生产方面,以物流行业应用为例,像京东等电商巨头已经用5G建立了智能物流基地,大大解放人力。
  但目前整体来看,5G+AI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期融合的阶段,之后会逐渐地以每五年为一个契机,不断涌现出更多的人工智能产品。再过五年,商业化程度更明显以后,你会真正感觉到在这个社会中,你所思、所悟、所考的东西很快就会变成现实。比如在经过非常合理和实际的规划以后,可以更高效地建设智慧工厂;到高级阶段,机器不再被动,可以自我学习、自我更新。
  处在初期融合阶段的5G+AI智慧城市应用,还有哪些需要突破的地方?
  就观察来看,有四个方面:第一,人工智能的算法应该更通用化,建立算法公共库,共享算法,谁需要谁取用,减少共性研发投入,构建高质量的基础软件生态,加速行业发展;
  第二,要在芯片等硬件技术上有所突破,未来的芯片技术应该更发达、更通用化,就像买电脑一样,普通的硬件设备也能发挥功用,不需要用专用设备。当硬件技术实现突破后,完成工作就像喝一杯咖啡一样简单的时候,就会变成一个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的社会了;
  第三,需要大规模培养人工智能人才,这方面比较好的趋势是,这几年人工智能兴起后,很多高校从本科阶段就开设了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专项课程,以后人工智能的从业人员会更多,这个行业也能够迎来繁荣;
  第四,要增强大众意识,提升普通民众对人工智能的认识。达到这四个方面后,5G+AI的智慧城市应用就会越来越成熟。
  疫情加速了移动通信产品
  和技术向前推进的过程
 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,新冠肺炎疫情肆虐、“新基建”概念火爆,这些外部因素对5G+AI在智慧城市方面的融合带来哪些影响?
  主要有三个方面。首先,疫情加速了移动通信产品和技术向前推进的过程。疫情发生后,人跟人不能近距离接触,在防控方面使用了大量的算法系统,包括人员轨迹登记系统、自动扫描与体温录入系统等,这对技术突破特别是移动通信算法突破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;
  第二,在这次疫情中,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系统经过中国十几亿人口的考验后,在大数据的整体稳定性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验证,如果没有这么多用户去考验一个系统,它就不会越来越完备;
  第三,人工智能和各行业的深度融合也有突破。智慧教育、线上医疗、智慧医疗等都通过这次疫情得到有效运营,将5G移动通信和物联网等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更好地、更顺利地融合在一起。
  5G+AI二者的融合是否顺利?
  以前是各个领域独立发展,移动通信的搞移动通信,人工智能的搞人工智能。这些年,移动通信飞速发展,从1G跃升到现在的5G,每10年一个技术更新,每10年一个阶段,包括速率、用户体验等方面。
  人工智能是近期才得到空前关注,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人工智能的关注还没有这么凸显,因为当时的硬件设施和网速比较落后,用手机的人也比较少,没有这么多通信。但是在2018年以后,5G的一些标准确定了,突出了移动通信低延时性、高可靠性、超带宽的特性,为人工智能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,使得人工智能有更多可利用的通讯资源。
  加上这些年很多领域对人工智能需求特别迫切,尤其是在无人处理方面,比如挖井、钻探等高危作业。在这种情况下,硬件资源、软件资源、通讯资源得到了空前绝后的推动,触发了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,而这又让人工智能的算法用在了移动通信上,促进移动通信更快速更高效的发展。人工智能和移动通信由此形成了相互促进、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,我相信今后二者的结合将会更快更深入。
  数据和算力只是“基本功”
  提到硬件发展迅速为人工智能奠定了很好的发展环境,从智慧城市的角度而言,这是否意味着未来的发展将从“重硬件”向“重软件”转变?
  现在硬件资源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,体积更小、处理器功能更强大,同时低功耗小型化。在这个基础上,大家更加重视人工智能算法,这个趋势是没错的。因为硬件发展到了一个阶段会遇到一定瓶颈,进入缓慢期。早些年人工智能的算法没有像现在这么流行的时候,硬件跟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没有显现出来,现在硬件已经发展起来,促使软件高速发展,我们也看到这些年人工智能的应用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,更多的资源放在了用户体验的终端上。
  在“重软件”的趋势下,是否意味着未来智慧城市的应用比拼的是数据和算力?
  数据和算力是对数据处理能力、效率和存储能力的考验,但不能单一地去看。拥有这些资源的可能大多是一些龙头企业,例如华为、BAT等,他们有很多云资源。但我个人觉得这只是“基本功”,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用户体验,解决用户实际存在的问题。比如智慧医疗,是否真正覆盖了偏远山区,传感器有没有真正做到“望闻问切”?我觉得很多公司应该去考虑这个问题,不要太片面地强调算力,包括大数据规模,这些东西是可以用资金建起来的,最终的落脚点要回归到提升人民生活,解决行业问题,让居民有体验感、获得感。
  目前国内哪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应用成效比较突出?
  对比了国内几个城市,珠三角的广州、深圳和长三角的上海、杭州是做得比较好的。就广州而言,作为省会城市,广州在发展过程中要兼容到广东省各地级市,所以发展进程相对稍慢一些,但是这几年在智慧城市,包括智慧交通、车联网、智慧路灯和5G方面的先行先试也是走得非常快。深圳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建设智慧城市,一直走在前列。我个人认为珠三角的人工智能、移动通信和智慧城市都会发展得很好,因为它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产业环境,华为、腾讯、中兴都在这里,同时毗邻港澳,资源丰厚。另一方面,各地市的政府领导都有很好的服务意识,关注企业发展,注重发挥智库作用。
  媒体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能发挥哪些作用?
  媒体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应该更加积极主动。除了报道有高科技亮点的、有利于民生的项目外,还应把目光投注到全产业链上,包括上下游企业、金融投资商等,关注他们的发展。此外,对于不同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,如广州、深圳、珠海等,它们的共同点、创新点或差异之处也值得我们研究探讨。